川普2.0重創留學生,印度留子紛紛“勸親戚別再來美國”
近日,印度教育新聞平台 EdexLive發表文章《Surviving Trump 2.0: International Student Edition》,詳盡記錄了印度留學生群體在美政策收緊下的真實反應與處境,也呈現出不少與中國學生高度相似的處境與思考。
以下為該文主要內容的編譯與整理。
1、簽證驟緊,赴美學生集體踩刹車
伴隨2025年秋季美國大學入學季臨近,一片不確定的陰雲籠罩在國際學生頭上。
資料顯示,僅在過去9個月中,美國國務院就吊銷了約6000名國際學生的簽證。與此同時,新發放給印度學生的F-1簽證數量下降了30%,今年6月的入境資料顯示,印度赴美學生人數同比銳減46%。
今年6月,美國駐外使領館一度全面暫停簽證面試,隨後雖恢復,但伴隨的是對社交媒體帳戶的審查,申請流程複雜度進一步提升。
在這類政策變化下,印度留學生群體出現明顯退縮。一位留學機構負責人Anusha Bheri表示:“原本已經在美國的學生,開始勸說親戚別再申請了。”
她指出,H-1B新政提高了工資門檻,而OPT政策未來走向不明,使得許多學生“讀完書都無法留下,更別談職業發展”,形成普遍焦慮。
她的問題發問代表了一代學生的心聲:
“美國夢,是不是離印度學生越來越遠了?”
對許多中國家庭來說,這種擔憂也並不陌生——簽證收緊、身份成本上升、回報周期變長,使得“去美國讀書”不再是一項毫無爭議的選項。
2.傳言與恐慌 誤讀政策的代價比想象中更大
與簽證政策的現實變化同樣擴散的,是輿論恐慌與誤讀蔓延。
近期,印度學生群體中盛傳“川普政府已全面封禁印度學生”之說,在社交媒體與移民群體間傳播甚廣,引發大量焦慮與轉向。
但Anusha Bheri明確指出,這一說法嚴重失實:
“沒有封禁印度學生,只是所有國際學生的審查都更嚴格了。”
她認為,“壞消息總是傳播得更快”,而社交媒體上大量片面化、情緒化的資訊被誤當作官方政策參考,是造成誤讀的主要原因。
許多留學顧問也指出,美國在當前形勢下並不可能真正封鎖國際學生來源。
ReachIvy創始人Vibha Kagzi指出:“美國大學高度依賴國際人才,不僅僅是學費,更包括科研、創新貢獻。資料顯示,美國STEM研究生中,54%為國際學生。”
而實際上,川普第一任期內也曾因類似政策,與多所美國大學產生法律衝突。在新的執政周期中,類似的博弈可能再度上演。
此外,一些學生認為“學校歡迎國際學生,政府卻不批簽證”的說法也不精準。Career Mosaic聯合董事Manisha Zaveri表示:
“不少學生不僅順利拿到簽證,還已經成功入境。”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中國學生來說,這種“政策傳言引發恐慌”的情形亦屢見不鮮。
近年來從“OPT取消”到“D/S制度取消”,每一次都在微信群、小紅書上掀起恐慌潮。真正拉開差距的,不是國籍,而是申請質量與對制度的理解程度。
3.不是歧視,而是法者通行證
針對“川普政策是歧視”的批評,有專家提供了另一種角度:這是一次“守規矩者”的制度更新。
University Living創始人Saurabh Arora提出一個類比:
“邀請別人來我家,我當然希望對方遵守基本規則。美國的簽證政策也一樣。”
他列舉了此次簽證政策重點針對的問題:
材料造假
學術或簽證身份逾期
違反交通法律
在社交平台上發佈反美情緒言論
這些行為——在移民法框架下也屬於嚴重違規。
而這次的“審查加強”,本質上是對這些行為的系統性糾偏。
Manisha也補充說:“美國不是在歧視國際學生,而是希望所有人都能更加遵守當地法律與行為規範。”
Vibha則指出,印度學生本身並非政策重點對象:
“大多數印度學生學業壓力大、行為審慎,不會輕易違規。當前簽證被拒的主因是申請材料不充分、面試表現不佳。”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中國學生——在簽證越發複雜的時代,比“身份標籤”更重要的,是你的個人材料是否過硬,你的行為是否守法合規。
4.多元選擇,理性轉向
面對“川普2.0”下的美簽高門檻,不少學生開始重新考慮留學目的地。
文章指出,英國、愛爾蘭、澳大利亞、紐西蘭、德國仍然是穩妥替代選擇,而阿聯、新加坡、中國、韓國、日本等地也正在成為國際學生的新目標。
Anusha表示,這些國家提供更具性價比的學位、更明確的畢業後工作路徑,甚至部分國家還提供移民可能,是當下避險的熱門方向。
Saurabh也指出,學生行為模式正在改變:
“一旦簽證通過率降低或等待時間拉長,學生就會優先考慮更安全的路徑。”
Manisha則總結說,現在的申請者更傾向於“精準匹配預期與結果”:
如果追求學術資源,就選美國;如果目標是未來定居,則更傾向於政策寬鬆國家。
還有一種“中間方案”也逐漸流行——就讀美國大學的海外分校(Transnational Education),例如NYU阿布扎比、芝加哥大學香港校區等,以此實現學術品牌不變、簽證壓力減少的目標。
Vibha也指出,“通過跨國聯合辦學,學生可以在美國與其他國家之間切換,規避地緣政治風險。”
5.留美指南:守法、合規、提早準備
對於依然堅定留美方向的學生,文章最後也列出了一套建議清單:
保持全日制課程負荷,不要私自兼職或休學
所有地址、身份變更必須及時上報移民局
慎用社交平台,避免發佈可能引起誤解的內容
提高個人競爭力,提升簡歷與技能匹配度
參與本地社區與學校建設,增強存在合理性
以合法、清晰的身份目標為導向,準備簽證材料
Vibha總結說:“這不是在限制學生,而是提醒大家:守法更安全。”
Saurabh補充道:“你必須為社區、僱主和學校創造價值,這樣你才能留下。”
Manisha最後說:
“只要你不是來鑽制度漏洞的,你就不需要害怕。明確你的目標,準備好你的材料,這才是留學生的底氣。”
內容非本平台觀點,參考自:https://www.edexlive.com/news/surviving-trump-20-international-student-edition?utm_source=chatgpt.com
對於仍然選擇赴美的學生而言,未來幾年註定不會輕鬆。政策的不確定、身份的複雜、以及就業市場的壓力,都意味著“提早規劃”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生存策略。 (留學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