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走進紐約華人移民家庭:如何陪伴孩子成長

在布碌崙八大道,中文招牌林立,早市的喧鬧裡夾雜著閩南話與廣東話。這裡聚集了無數華人移民家庭:有人剛落腳,摸索新生活;有人打拚多年,肩上仍背負沉重的生計。在語言、教育觀念差異與生計奔波的難題交織之下,親子關係往往成為家庭最脆弱、卻也最重要的一環。
 
如何與孩子溝通?如何在繁忙中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如何應對孩子青春期的衝突與波動?這些問題成了許多家長的共同心事。
 
近期,紐約親子互助會的家長互助組在布碌崙八大道參加「暑期回望,新學期同行」活動。來自不同背景的媽媽們圍坐一堂,分享暑期的點滴經歷與挑戰,討論如何自我照顧,也在彼此的經歷裡找到力量與安慰。
 
暑期的真實生活:輕鬆與崩潰並存
互助會會長黃妮可率先打開話題。她的兩個孩子都進入青春期,她坦言:「青春期是非常大的挑戰。」養育從來不是一條容易的路,獨自承受更讓人感到無力。她提醒父母,當孩子慢慢長大,家長也要學會和他們共同成長,「要提前準備更多的技巧」。
Christy有一個20歲的女兒和16歲的兒子。女兒性格平穩,而兒子正面臨青春期的起伏。她說,「我現在會儘量給他選擇權,比如報名SAT補習班前,我一定先徵求他的同意。這樣溝通下來,相對會順利得多。」
 
她回憶,有天因思念在中國的母親流淚,被16歲的兒子看見。「我以為他還是孩子,沒想到那天他靜靜陪著我,還給了我一個擁抱。」這個小舉動讓她深受安慰。
 
小玲的孩子才六歲,她說自己來參加活動,是為了「多學習一些育兒經驗,提前準備」。
 
Wendy的孩子分別11歲和12歲,剛升入初中,學習壓力驟增。「有時候兒子說老師講得太快,聽不懂,就很焦慮。」
 
小金一個人帶三個孩子(六年級、一年級、二年級),壓力很大。她坦言,暑假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早起送孩子」,早餐可以九點多才開始。但隨之而來的,是三個孩子長時間待在家中的吵鬧與爭執。「有時候大家其樂融融,很溫馨,可是他們一打架我就崩潰,情緒起伏特別大。」
 
黃妮可請大家用三個詞來形容暑期狀態,答案五花八門——「忙碌、開心、煩躁、穩住自己、接納、小累、小輕鬆」……這些詞語折射出移民家庭的真實處境:一邊忙於生計與照顧孩子,一邊努力尋找情緒與生活的平衡。
 
溝通的困境:說出口,才有理解
在討論中,不少家長談到「親子溝通」的難題。黃妮可分享:一名青少年曾對她傾訴,父母口頭上說「對你沒有期望」,但他理解為「父母放棄我了」。因為姐姐成績優異,考上常春藤名校,他覺得自己的成績上不去,父母已對他不抱希望。
 
「所以要講啊!」黃妮可提醒,「很多時候孩子並不理解父母真正的意思,甚至會誤解成傷害。特別是在多子女家庭,更要注意溝通。」她進一步指出,當父母說「沒有期望」時,究竟是真的毫無期待,還是換了另一種說法?你真的言行一致嗎?
 
她拋出連串值得深思的問題:「你希望把孩子養育成什麼樣的人?這個標準從何而來?是延續父母曾經對你的期待,還是你自己給孩子的要求?這些期待又是否符合當下的社會?你能否接受孩子平凡、甚至平庸?許多父母嘴上說『沒有要求』,可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又會立刻責備:『你怎麼這樣?』這其實說明,父母心裡還是有期待的。」
 
在她看來,真正的關鍵是「接納與覺察」:父母要先了解自己,才能在育兒中減少矛盾。「孩子其實是陪伴我們成長的最好禮物,透過陪伴他們,我們也在收穫一個更完整的自己。」
 
小金的故事印證了這點。她的一個孩子曾因「媽媽只抱哥哥,沒有抱我」而哭到枕頭濕透。直到她發覺追問,孩子才吐露心聲:「我覺得你不愛我。」這讓她意識到,哪怕是一個不經意的動作,也可能在孩子心裡被放大成深深的情緒。
 
另一位家長小劉則分享了「電子產品」帶來的挑戰。她的孩子常沉迷於iPad,她選擇在衝突前訂立規矩,例如晚上十二點統一關掉網路。「我以前也打過遊戲,所以知道那種『再五分鐘』的心情。但如果沒有規矩,就會無休止地拖延。」相比之下,小玲則坦言,她常在憤怒時直接拔掉WiFi線,雖然見效快,卻也容易讓衝突升級。
 
這些經歷都指向同一個重點:親子溝通不僅在於「說」,還在於「怎麼說」。黃妮可提醒,語言的分寸尤其重要。「儘量就事論事,不要否定孩子的人格。」例如:「我看到你一直在玩遊戲,我很擔心你今天作業能不能完成。」這樣的表達,比「你怎麼又這樣,你總是拖延,你這孩子真沒用」來得更有效。她強調,父母用「我」開頭表達感受,再連結對方的行為,比用「你」開頭的命令或指責,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完全不同。
 
小金聽了深有共鳴,她笑說自己也常嘗試運用這些技巧,否則立刻就會被孩子「反將一軍」。「我覺得這些方法挺好,所以常來參加活動。有時我也會突然頓悟,像妮可說的『多用我,少用你』。每當我用太多的『你』,孩子就會抗拒,說:『你又來了,你快停止吧!』」
 
她半開玩笑地說,這也提醒自己,在溝通中要注意用詞。這不僅是詞語的選擇,而是要傾聽彼此的心聲。在這樣的狀態下,溝通才可能達到最佳效果,不淪為抱怨和爭執的場面。
 
學會放過自己:媽媽也需要喘口氣
除了和孩子的矛盾,許多家長更深的焦慮來自「家務」與「自我要求」。
 
小金形容自己常被「無用功」折磨:剛收拾好的房間,很快又亂;鞋子擺好,一會兒又歪七扭八;甚至有一段時間,燈泡掉下來吊在半空中,足足拖了半個月才弄上去。
 
她坦言,這些瑣事讓她忍了很久,但心裡始終不平衡,覺得快要撐不住。直到有一次,孩子把吃剩的黃瓜瓣扔進暖氣後面的空隙中,她瞬間情緒爆發,「有時候真的覺得,為什麼孩子就不能體諒一下我?我已經這麼累了,你們還要把垃圾隨便亂丟。」
 
黃妮可也回憶,她曾陷入「高焦慮」:以前孩子放假的時候,她早餐必須有白粥、炒菜、煎蛋,晚餐一定要三菜一湯,以為這才算「讓孩子吃得健康」。整天忙於家務,卻換來滿身疲憊。
 
直到心理醫生問她:「有沒有想過週五晚上讓孩子吃披薩?」她才恍然大悟——原來可以點外賣,不必每餐都完美,原來媽媽也可以輕鬆一點。如今,她偶爾會「一鍋端」,把肉菜一起炒,省時又省力,「孩子也吃得挺開心」。
 
這些分享引來陣陣笑聲與點頭。Christy接著補充:「我家兩個孩子口味不同,以前我為了照顧弟弟的挑食很辛苦。後來乾脆簡化,一起炒,誰愛吃什麼就吃什麼。」她坦言,家務與育兒不可能十全十美,能找到平衡就好。
 
黃妮可形容:「媽媽的能量就像手機電量,不可能永遠滿格。有時候剩下3%,就別勉強再煮三菜一湯,因為每一個步驟其實都很耗媽媽的能量。」這些分享讓現場的家長們明顯鬆了一口氣。有人感嘆,「原來不止我一個人這樣」。
 
鏡子效應:孩子映照父母的影子
討論逐漸深入,有兩位家長提出:「孩子就像一面鏡子,會反射出父母的問題。」
 
小周的女兒在初中時因被老師批評而焦慮,突然拒絕上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甚至拒見輔導員或心理醫生。那段日子,小周感到極度無助。透過參加互助組,她慢慢意識到:「媽媽的成長,才會帶來孩子的改變。」這個暑假,她努力調整自己的生活,「穩住自己,接納身邊所有好的與不好的,孩子的狀況也隨之有了改善。」
 
小周說,她發現孩子就像一面鏡子,會反射出自己的問題:「孩子越大,我越覺得她像我。我從大女兒身上看見了自己的缺點,所以我下定決心要先改變自己,才能幫助孩子改變。」
 
小劉也有類似的體會:「有時候孩子的性格和某些做法,正好觸到我最討厭自己的那個部分。因為我已經長大,可以壓抑或修正,但當它在孩子身上冒出來時,我就會想:『啊,這就是我最討厭的地方,你重複了!』於是忍不住去指責他。」
 
小金則回憶,有一次上完課回家,女兒突然對她說:「媽媽,你這幾天特別好。」那一刻,她才驚覺,自己情緒的改善,孩子第一時間就能感受得到。她說:「有時候上一堂課,就能讓心情穩住三天到一週。把學到的方法用在家裡,家裡的氛圍也跟著變好。」
 
這些經歷讓家長們逐漸意識到,與孩子的互動,其實常常是一面映照自我的鏡子。
 
新學期的心願與支持
活動最後,媽媽們在「心願牆」寫下對孩子新學期的期待——獨立自主、情緒穩定、每天快樂上學、自我管理、身體健康。這些看似簡單的字句,卻凝聚了家長最真切的心聲。
 
黃妮可總結,育兒的學習是一場長跑,「不是上一兩次課,就能解決孩子所有的問題。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正是父母自身的映照。我們最難做到的,是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並勇敢去調整。只有父母言行一致、真心接納,孩子才會覺得安全。」
 
她強調,家長互助小組的價值就在於「互幫互助」:「很多新移民家長在美國沒有親人,也缺少傾訴的朋友。當面聊一聊,才發現每個家庭都有類似的問題。我們一起學習技巧,也彼此減壓。」
 
在這個小小的互助組裡,父母們通過交流學會用更多技巧和理解來陪伴孩子,在異鄉走出一條更順暢的教育與親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