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移民潮:台灣收緊審批強調「國安疑慮」,陸生港人移民受挫
2019年年中開始,香港經歷巨大的政治風暴,香港移居台灣和申請定居的人數再創新高。許多香港人賣掉樓房車輛、放棄事業,舉家移居台灣,希望在華語土地上過自由的生活。但台灣因應「國安」風險,收緊香港居民移居當地的政策,一些大陸出生或曾在中資公司或香港政府工作的人申請定居失敗。這令一些香港家庭移民夢碎,部分人選擇被迫回流,或是移民英國。
台灣陸委會對BBC中文表示,港人申請移居台灣失敗的比例「極低」,除了「國安疑慮」外,主要是當事人沒有依要求提供補充資料,或是出現「假投資真移民」的情況,這些案例會由相關機關依實際情況作出處分,而台灣政府會就每一個案情逐一審查,如果沒有國安疑慮,即會許可居留、定居,「並無具涉陸因素者,即概不予許可、無法移民台灣情事」。
40來歲的陳女士和丈夫從事電子產品生意,早在反修例示威風波前,已萌生移民念頭,當時中美爆發貿易戰,影響了她和丈夫的生意,而中國大陸對香港的影響力加深,令她擔心小孩子失去到其他地方讀書工作的機會。
反修例運動爆發成為移民導火線,自稱政治立場屬「深黃」(親民主派)的陳女士稱無法接受失去自由、政府不聽民意的香港,加快移民腳步,希望子女在自由的土地成長。
「有些人(親北京政客)說,你不喜歡就可以走,我現在就用腳投票我走,如果我是認同這個政府,我就不用走。」她一家並沒有捲入任何示威相關的案件,她形容自己如果不是因為有家庭要照顧,一定是在示威走到「很前面的人」。
陳女士和丈夫均是小時候從大陸來到香港讀書,一起來到香港的父母一代並非富裕,從沒外遊需求,所以沒有申請過英國國民海外(BNO)護照,這個回歸前的決定,令今天他們可移民的方法少了一個。
2019年年底,陳女士一家四口透過投資移民方式移居台灣,先獲准居留,住滿一年申請定居。
她和丈夫在台灣慢慢發展自己的事業,拓展當地人脈,找到了長期生意合作伙伴,會在台灣生產產品外銷。子女也逐漸適應台灣的生活,在隔岸看到香港政治環境轉差,教育政策變得「重愛國、輕批判」,她認為更加確定移民對孩子是最好的選擇,「孩子來的時候也不會國語,現在國語台語比廣東話更好,」她說。
台灣總統蔡英文從反修例運動開始多次聲援香港,這被視為她贏得大選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令一眾港人對自己入籍存在盼望。
但事與願違,陳女士的定居申請遭台灣當局否決,目前只獲得兩年的居留許可,原因只有一個:她和丈夫在大陸出生。
她批評用出生地去判斷一個人是否適合移民的方式並不合理:「這是匪夷所思的,難道大陸出生就支持那個政府?上幾代人,有哪些人不是從大陸過去台灣?香港的梁天琦、黎智英(親民主派人士),以至吾爾開希、王丹(「六四」學運領袖)都是在大陸出生,哪怕那些元朗白衣人原居民也是香港出生,你會讓他們去台灣嗎?我為什麼要承擔這個罪名?」
理論上她仍然可以在台灣工作,按程序再次申請定居,但她預料,如果「大陸出生」作為否決原因是難以改變,入籍可能性非常低,擔心台灣當局隔兩年或之後,會突然連居留許可也不批准,令她們一家人要離開台灣。
考慮到小朋友的學業穩定性,她說,迫於無奈或把孩子帶返香港讀書,她和丈夫輪流在台灣繼續經營生意。這是她萬般不情願的事情:「香港的教育真的一言難盡,家長老師都被迫要教小朋友,不要在學校公開暢所欲言,現在這個時勢有很大風險,當初移民就是不想小朋友承擔這些東西,大家都想子女光明磊落、坦坦蕩蕩,但我們迫不得已要回去。」
今年40來歲、從事廣告業務的阿怡(化名)在2009年透過單程證嫁到香港,在2020年於移民公司幫助下一家三口移居台灣,但台灣當局去年年底否決她和丈夫定居申請,理由是兩人在大陸出生,以及在台灣經營的業務與提交移民申請的計劃書不符。
「整件事很不開心,我辛辛苦苦在香港把樓賣掉,原本想在台灣安安定定,也在這邊買了房子和車,但突然因為我是大陸出生,就不讓我定居,現在又要搬家,覺得自己被趕來趕去,四圍流浪的感覺,」她說:「當初我申請來居留的時候,你(台灣當局)就知我的背景,現在突然說大陸出世就不准留下來,為何不早點講,浪費時間。」
她向台灣當局提交的投資計劃書,是透過移民公司辦理,自己也沒有親眼看過那份文件,她認為做生意的人不一定會按計劃書行事,最重要的是自己做的生意,是台灣當局同意和允許,台灣當局只是借計劃書不符之名,去排拒大陸出生的人。
幸運的是,她的丈夫在香港回歸前就移居香港生活,並曾申請BNO身份,他們經考慮後決定離開台灣,前往英國生活。移民的心意一點也沒有變:「我從大陸走出來,不會回去了,但香港大環境也越來越不好,希望在英國生活能夠穩穩定定,至少英國沒有因為我是大陸出生就拒絶我,並且把規定寫得清清楚楚,5加1,住滿6年就可以入籍。」
台灣陸委會在2020年年中公布「香港人道援助專案」,並設立專責辦公室,協助有需要的港人。台灣內政部移民署的數字顯示,2021年1至11月獲居留許可的港人為9772人,較去年同期的9501人微增271人,獲定居許可的港人約1572人,較去年1397人增加175人,兩個數字均打破歷來的紀錄。
但同時間,陸委會先後收緊港人定居申請的規定,包括明文表示「原為大陸地區人民」的港澳居民,都不予申請定居許可。以往大陸出生的港澳居民,一般只需註銷大陸戶籍,和在海外居滿四年,也可以滿足投資移民的條件。
台方亦延長了定居申請資格年期,港人需要在當地住滿二至五年,而非一年才可申請定居。在申報資料上,申請人以往只需填寫畢業後或最近十年的工作經歷,但現在需要填寫全面的就業經歷,特別要申報有沒有在香港政府部門工作,以及在表格上表明有沒有簽署宣誓擁護《基本法》和效忠香港政府的文件。所有申請不再單一由移民署處理,而需要經過一個包括國家安全局、陸委會在內的跨部門聯合審查。
BBC中文獲得多份港人申請居留遭拒的訴願書文件,台灣當局否決香港居民定居申請的主要原因包括:
出生地為中國大陸
香港出生,但曾任職香港政府或公營機構:例如一些申請人曾在香港反貪部門廉政公署工作,或是曾在香港政府轄下的社會福利署、衛生署等部門擔任社工或護士等專業人士,他們被視為「具有國安風險」。一些人則是因為曾經簽署宣誓效忠《基本法》而申請被拒,其中一名陳姓申請人,向當局表明自己宣誓是「非完全出於自願,因無其他收入來源,只能在不情願之情況下籤署聲明」,但這理由不獲接納。
香港出生,但曾任職中資公司:文件顯示,一些曾任職中國遠洋海運、中銀國際、中國銀行(香港)旗下公司的申請人定居申請被拒,台灣當局指他們「有危害國家利益、公共安全、公共秩序或從事恐怖活動之虞,不予許可申請在台居留」,即使他們辯稱並非企業高層,或是已提取所有退休金不再在香港工作,這些理由同樣不獲接納。
在社交媒體上,多名在台港人表示自己居留申請遭否決,移民計劃被打亂,他們組成了一個「在台港人入籍困境關注組」,希望爭取外界關注他們的遭遇。
關注組成員之一阿傑(化名)同樣是一名苦主,因大陸出生而被拒入籍,他對BBC中文說,受影響人數眾多,批評台灣當局所用的「國安」疑慮,是「莫須有」的罪名。
「蔡英文說過支持香港,會一起同行,很多人因為這個原因過來,但台灣政府突然轉彎,令好多人失望……這印證了一個說法,我們看政治人物不是看她說什麼,而是看她做什麼,」他說,「我覺得香港移民會有國安危險的機率相當低,對比起去了大陸投資幾十年的台商,每年成千上萬的陸配,這些不是更容易滲透嗎?我覺得這令人覺得很虛偽,好像是為了選票去說某些話。」
事實上,BBC中文獲悉一些陸生港人獲得定居許可,台灣當局並非一刀切排拒所有陸生港人。多名受訪者均表示,並不清楚當局的具體審批准則,認為當局執行上欠缺公平性和透明度。
專門協助港人移民台灣的寶島移民顧問公司負責人張湘玲對BBC中文表示,自從台灣當局加強了對香港移民的背景審查,公司早已不再協助大陸出生港人,或曾經宣誓的港人辦理移民。
她指出,台灣收緊移民政策其實是堵塞過往存在的漏洞,例如以前有些專業人士前往台灣,在沒有從事相關工作就入籍,這種做法台灣政府一直沒有正面處理。
她同時強調,許多香港人以為兩岸關係變差,會令台灣對待香港移民事宜更為寬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台灣(政府)和香港人雙方都有各自的立場,很多香港人都是夾在中間,他們以為兩岸關係變硬了,移民政策會越來越松,但其實是相反。」
陸委會:個案未能通過比例極低
台灣陸委會對BBC中文表示,有關申請都是依《香港澳門居民進入台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相關規定辦理,並由相關機關就每一個案情形逐一審查,「倘無國安疑慮,即會許可居留、定居,並無具涉陸因素者,即概不予許可、無法移居台灣情事」。
陸委會稱,相關個案未能通過的比例「極低」,否決理由除涉國安疑慮外,主要是當事人未依要求提供補充資料、未營運或由不良中介炮製營運事實等疑涉「假投資真移民」情況,由相關機關依實際情形作出處分,而即使當事人申請定居失敗,如居留原因繼續存在,其在台居留的權益不會受到影響。
台灣當局並沒有披露申請被否決的具體數字。
陸委會強調,政府因應香港情勢持續就相關法規研議和盤點,以給予港人最實際的支持和協助,例如「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從世界頂尖大學畢業來台工作者無須具兩年工作經濟、租稅優惠適用年限由3年延長至5年,港人均可凖用相關規定。
當局亦正研擬容許不具居留身份的港澳高中生赴台升學,並計劃修正部分條文,增列尋職及在台修讀碩博士就學期間折抵居留期間等規定,這些法制程序已在進行中,並預期可在近期實施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