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哈佛女校長:多帶孩子去陌生的地方,孩子將來的 格局和層次 不一般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這句話在前段時間風靡整個網絡,
 
我想這句話應該是說出了每個人的心聲。
 
其實認識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種,
 
通過書籍、影像資料、
 
和他人聊天等各種方式
 
都能幫助我們了解世界,
 
但沒有哪一種
 
比「身臨其境」的體驗更有效。
 
 了解世界
 
是孩子們的必修課
 
古人說: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我覺得身為家長,
 
我們應該與孩子秉承的思想是:
 
「行萬里路前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中閱人無數,
 
行萬里路後思索回顧。」
 
哈佛大學300多年來
 
唯一一位女校長
 
德魯·吉爾平·福士特(Drew Gilpin Faust)
 
也曾在演講中提到:
 
了解世界,是孩子們的必修課。
 
她在演講中和大家說:
 
「世界有太多的內容
 
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
 
絕對不僅僅局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
 
語言只是一種工具,
 
比它更重要的是
 
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
 
他國的人文與生活。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
 
才能更加寬容,更加坦蕩。
 
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
 
尊重相互的差異,
 
已經成為『了解世界』的重點。」
 
每年至少安排一次
 
和孩子的學習旅行
 
她在談到自己的教育時說:
 
直到現在她每年
 
也一定會空出一段時間,
 
帶着孩子們去一個陌生的地方,
 
以學習的方式旅行,
 
也是以旅行的方式帶孩子們學習。
 
「每年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
 
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
 
也算是一個規劃。
 
這個習慣從小就有,
 
一直持續到現在。」
 
其實對於一位哈佛大學的校長,
 
我們可想而知她的工作會有多麼繁忙,
 
但是她卻能為了孩子們
 
安排一年一次的學習旅行,
 
而我們,真的需要反思了。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
 
知識的積累是一部分,
 
但是眼界的開闊和寬廣的格局
 
同樣是衡量一個人的重要標準。
 
作為家長,我們肯定不希望孩子們
 
對世界的印象依舊停留在書中的平面圖。
 
而是充滿着真實體驗的立體豐富感。
 
那麼,帶孩子「走出去」
 
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1、可以增進親子關係
 
其實平時忙於工作,
 
父母並沒有過多的時間陪伴孩子。
 
時間久了,
 
難免會造成親子之間關係的生疏,
 
隨着孩子的成長,
 
這種問題會越積越多,
 
到最後甚至出現
 
親子關係難以挽回的局面。
 
而在旅行中,
 
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去感受、
 
一起去經歷、一起去分擔,
 
不僅能夠加強親子之間的關係,
 
而且孩子也會更加信任父母,
 
願意與父母交流。
 
2、給孩子探索世界的機會
 
家長們在帶孩子外出的時候
 
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
 
孩子在去到陌生的地方時,
 
會不停的東張西望,
 
小眼睛軲轆軲轆的一直在轉,
 
好像對一切都很感興趣,
 
梅梅就曾在我們
 
第一次帶她去三亞的時候,
 
抱着一張芭蕉葉不撒手,
 
因為北方長大的梅梅沒見這種植物。
 
不一樣的氣候、不一樣的大自然,
 
這對孩子來說
 
都是一個重新認識世界的過程,
 
他們興奮的注視着、傾聽着、
 
觸摸着、感受着這個世界,
 
鍛煉了孩子們觀察力、注意力、
 
記憶力和獨立思考等
 
多方面的綜合能力。
 
3、在旅行中
 
可以培養孩子的參與意識
 
在旅行的時候孩子不應該是一個
 
跟隨和完全「聽之任之」的角色,
 
而應該是一個參與者,
 
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
 
可以自己獨立做一些事情,
 
比如:收拾自己的行李、
 
設計旅行路線等。
 
孩子透過這樣的方式,
 
在旅行中會變得更有參與感,
 
會覺得這段旅行更加的有意義,
 
這也是其他活動所無法替代的。
 
大一點的孩子
 
可以進行「旅行手帳」的記錄。
 
這對孩子來說
 
不僅可以鍛煉寫作能力和創造力,
 
而且也提升了孩子的審美能力。
 
4、在旅行中
 
可以培養孩子好的品格
 
在旅行中會遇到
 
非常多的事情和非常複雜的人,
 
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有不順,有爭吵,
 
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極大的考驗,
 
家長們會發現在旅行中
 
孩子不僅能夠改正身上之前存在的缺點,
 
而且也變得更加體諒他人,
 
會關心他人,
 
這都是旅行的過程
 
所培養出孩子的優秀品格。
 
孩子成長的過程
 
就是一次次的探索和適應的過程,
 
多帶孩子去外面的世界走走,
 
孩子長大後會不懼怕改變,
 
不會害怕陌生的環境,
 
這都是這個「世界」
 
帶給他「不一般」的格局和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