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護照的前世今生------身份證明的演變

曾經作為證明領導人同意外來人士入境的一紙證明不斷演變,這反映了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早在公元前445年,在《聖經舊約》的《尼希米記》中,尼希米肩負著幫助重建耶路撒冷的重任。為此,他得到了國王的書信,允許他進入猶太王國。普遍認為這是護照這個概念的第一次書面記載。
 
早在公元前206年,中國漢朝就已經開始利用一紙來證明管理帝國邊境的人口流動。證明上寫有持有人的年紀,體重,還有其它體貌特徵。任何人想要穿越邊境都需要在各個檢查站出示這個證明。
 
對於今天護照的歷史原型,穆斯林世界也有話要說。中世紀的哈里發給納稅的子民簽發bara'a,作為已經納稅的收據和證明。事實上,沒有這個文件的人是不可能在不同地區旅行的,子民旅行的時候,在檢查站也要出示這個bara'a。這和“現代的”護照非常接近了,因為它代表著官方的旅行許可,由國家簽發給子民。
 
在歐洲大陸,直到英國的亨利五世,“安全通行證”才開始簽發,主要是給入境貿易的外國人。自己的公民有時候也有這個,但是,這一般是要花錢的。就像MartinLloyd所說,這類“君子協定”主要是給以前認為是敵人的外國旅行者,“方便他們出於談判的目的進出王國”。
 
但是,1414年的《英國議會法案》(British Act ofParliament)被認為第一次書面提到現代意義的“護照”。但是,這個詞的來源時至今日都有爭議。在1420年的法國,路易斯六世國王開始簽發許可,准許商品的自由流動,然後在1464年,許可範圍擴大到了所有的法國民眾。基於這樣的理由,有的人認為這個詞的來源是英語的pass和port,指的是進出海港;還有的人則認為這個詞來源於法語的port,指的是城關。
 
最早的護照其實就是簽證
 
兩種解釋都同意的一點就是,從歷史上看,這些證件都是發給外國人,不是本國人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觀念漸漸地變了,尤其是隨著工業革命之前人口流動越來越頻繁。這段時期,各國政府開始將護照視為一種安全和身份證明的手段。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口為了尋求更好的機會開始考慮移民它國,各國當局都想找到一種有效管理的辦法。
 
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障礙是19世紀晚期人口流入難以控制,隨著導致了護照的暫時性取消。後來鑑於各國反正也無法得知人口流入的數據,法國率先於1861年放鬆了護照的要求,其它歐洲國家紛紛迅速效仿。
 
有沒有必要護照上寫明持有人的體貌特徵,一直以來都有爭議,一些人認為這是對持有人的一種侮辱。但是,隨著20世紀早期攝影技術的傳播,照片迅速取代了這些文字描述。公民們被告知要提交照片,一些家庭選擇提交合照,這也是官方許可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人們普遍認為護照上必須有某種形式的身體描述,這主要是因為人們越來越害怕德國間諜在英國活動。
 
全球來看,隨著各國艱難地走出戰爭的創傷,人們的猜疑又回來了,領土意識重新抬頭。戰後,護照成為了國際旅行的必備要求,1920年,在國際聯盟的會議上,現代護照開始走向標準化。1947年,這一問題劃入國際民用航空組織的職權範圍,該組織至今仍在製定護照標準。
 
1947年以後,各國護照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重點在於讓這些文件包含更多的信息。隨著馬來西亞1998年引入了生物識別技術,護照開始變得越來越安全,越來越難以偽造,還可以通過嵌入式的電子微處理器芯片反映持有人更多的信息。截止2019年1月,總計150個國家開始向自己的公民簽發生物特徵護照。
 
縱觀歷史,護照從一張僅僅顯示領導人允許外國人入境的證明演變成一個為社會服務的證件,在這個社會中,信息共享對於全球的安全至關重要。護照也被用來吸引投資,因為富裕階層在尋求更好的生活選項。隨著技術越來越進步,隨著世界也需要變化,我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這些證件所包含的價值只是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