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主權移交20年:台灣成為移民新熱點?
「要放棄的話,我要擁有什麼才可以放棄,但在香港我其實什麼都沒有。」陳筱瑜在兩年前開始有移民台灣的念頭。今年2月,她隻身以投資移民的方式來到台灣,在台南一個人經營咖啡店。
今年26歲的陳筱瑜在香港做過咖啡師、補習老師、皮革手作師,曾參加過「雨傘運動」的她對BBC中文說,雨傘運動之後,她一直在思考以後生活的樣貌,「在香港好像沒有看到可以做什麼。要是去打工,十年二十年後可能買房子也沒有辦法。但在台灣如果我努力工作到十年,就可以買一個可以住的房子……在香港好像都沒有辦法長久的生活,在台灣舒服一點,比較可以生活。」
陳筱瑜用600萬台幣(約150萬港幣)投資移民的方式移居台灣,資金部分來自家人資助。她以24000元台幣(6000港幣)一個月的租金,在靠近台南火車站的地方租下55坪(約2000呎)的住房兼店面。在香港,她一家四口住約24坪(900呎)的房子,現在賣價要1000多萬港幣。
和陳筱瑜一樣有移民台灣念頭的香港人數量在近幾年增長許多,根據台灣內政部移民資訊組統計,2014年,也就是「佔中」(雨傘運動)發生的那一年,港澳居民台灣居留許可案件達7506件,比2013年多出2932件,增幅超過六成。
2015、2016年的居留案件都有超過4000人,申請定居(即拿到台灣身份證)更是每年增長,2016年港澳居民定居許可人數1086人,創下16年來新高。(注:台灣將港澳居民合併統計,但其中香港人佔超過九成)
「政治原因想移民」
陳筱瑜認為「20年以後香港應該會被大陸管吧,不想自己在香港看到這樣的情況」,她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在相對自由、大陸化較少的地方成長。
對於台灣日後會不會也「大陸化」?陳筱瑜表示她不太擔心,「因為台灣年輕一輩比較敢於出聲,會保護好自己的地方」,而且因為台灣人有投票權,「有投票權政府才會聽人家講話。」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2016年10月發佈一項民意調查,指出約四成受訪市民有移民打算,而台灣是最多受訪市民提及的移民目的地,佔16.3%,其次是澳洲(15.2%)、加拿大(13.8%)。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助理所長鄭宏泰博士對BBC中文表示,進行是次調查的動機是因為「社會上談論移民的聲音變多」。
受訪者被問到想離開香港的原因,前四位的主要回答有:「不滿特區政府,政府施政差或者不滿特首或高官」(11.0%),「香港居住環境擠迫」(10.5%),「香港太多政治爭拗/社會撕裂嚴重」(10.3%),以及「香港經濟情況欠佳或者經濟沒有前途」(10.3%)。
移民諮詢公司卓域集團控股有限公司(L&K Holdings)接受BBC中文採訪時表示,公司過去經營香港人移民至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的案件,因應越來越多人詢問移民台灣資訊,卓域集團三年多前開辦台灣移民項目。
20年移民對比
1960年代,香港發生「六七暴動」,政治動蕩的情況下使得香港出現第一波人口外移潮。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也讓許多香港人因為不信任北京政府,對主權移交後的未來感到不安而決定出走。
根據香港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資料,1987年至1996年間,移居到海外的香港居民數量約有50.3萬人。
香港保安局參考希望移民外國,而向警務處申請無犯罪紀錄證明書的數字及相關資料,估算出港人移居外地人數。
根據香港保安局資料,97前夕香港人主要移民國家為美國、澳洲、加拿大,當時台灣並不是主要的移民目的地。台大地理系副教授黃宗儀分析,當時的移民多是不信任中國政權的中產階級,因此選擇來台灣「不是很合理」。
2000年後移民人數維持在一萬上下波動,2009年開始降至七、八千人。移民美、加、澳人數微幅下跌,過去五年數據分別在2100、2000、800人之間徘徊。在2014年「佔中」之後美、加、澳移民數量沒有如台灣移民人數一樣顯著上升。
從「落後」到「悠閒」
陳筱瑜小時候每年會跟家人出國旅遊一兩次,但直到五年前,她才與朋友到台灣旅遊。陳筱瑜問家人為什麼以前沒考慮去台灣旅遊?家人說:「我們覺得台灣很落後、很舊、跟大陸沒有什麼差別,所以不帶你們去。」
後來家人也跟著陳筱瑜來台灣玩,她的家人覺得台灣「像以前簡單舒服的香港」,因此也對台灣留下好感,進而支持她移民。
黃宗儀對BBC中文說,香港某種程度上還是把台灣當成後花園,但在主權移交後,香港經歷SARS(沙士)、 金融危機、「佔中」等等各種危機,「過去最好的時代的香港人的驕傲、做為全球城市位置的變化,不只是針對台灣,可能是香港自我認同發生改變。」
而香港對台灣「不是優越感的下降,而更多是好感的增加。」台灣的自然、緩慢、悠閒及富有人情味,讓對生活有不同想像的香港人心生嚮往。
黃宗儀說:「在過去,香港都順利發展成大家都是中產階級、比較務實的香港人,但隨著整個政治氣氛的轉變,香港的貧富差距比以前更嚴重,他們會重新過來看看,對於整個生活態度的想法有所不同。」
台灣移民特點
卓域集團控股執行董事劉維雄分析台灣移民的特性,指出對比移民到西方國家的香港人,移民台灣的香港人年齡層較廣,從20幾歲想用較低資金創業的,到55歲退休之後想去環境舒服的地方生活的人都有。
不像移民英澳美加的比較多是社經地位較高、資本較雄厚的人,多半是去當地做簡單的投資,主要目的是「拿多一個身份」。移民台灣最主要區別是「可能是自己本來就『我想去做什麼生意』的想法」。
卓域集團移民部主管羅鈁烯解釋台灣成為香港移民新熱點的現象,指出「香港政治原因是很大一個因素,14年以後政治氣氛很濃厚。」
「在英國殖民時,每個人為了生活,大家對政治沒什麼感覺。近年來是政治參與度上升,尤其是年輕人,相應的覺得香港言論自由不穩定。」
羅鈁烯表示,台灣離香港距離近、語言文化甚至連面對的政治背景都相似,因此成為受香港人歡迎的地方。加上移民台灣的成本比移民西方國家要低得多。「對想要創業做生意有想法的年輕人來說,台灣確實是一個創業的好地方。」
「是一個機會」
年紀30後半的夫妻檔「King Kong爸媽」就選擇「在台灣重新開始我們一家人的生活」。在香港從事辦公室工作的兩人,兩年前決定辭職當全職爸媽陪伴孩子成長。
隨著孩子長大,兩人思考重回職場,「如果一直留在香港,兩個人出來工作,孩子留給工人姐姐去帶,好像又走回頭路。」
他們看了台灣投資移民計畫,認為在台灣做生意的成本比香港低很多,機會也較多,加上台灣的「體制外教育」發展得比香港好,因此夫妻兩人決定讓小孩在台灣讀「森林小學」,不用在香港接受他們認為「給孩子太大壓力」的教育,兩夫妻則在台灣桃園開港式餐廳。
他們選擇移民台灣,是因為台灣和香港文化相近,而且「生活環境、空間比香港都要好,但又離香港不太遠。」
被問到會不會擔心來台灣賺得錢比較少?「King Kong爸媽」表示「有心理凖備」、「夠生活就好」,而且其實台灣消費水平較低,「來這邊花香港四分之一的錢就可以住得比香港更好。」
理想與現實
「King Kong爸媽」表示,移民之後稍微感到辛苦的地方是「沒有長輩幫忙帶小孩」,夫妻倆在忙著開餐廳的時候,只能把孩子也帶在身邊。
沒有在台灣上過學、沒有親戚在台灣的陳筱瑜則說,「每天吃飯都是自己一個人」,因為目前移民台灣的香港人主要還是以家庭為單位。
但陳筱瑜、「King Kong爸媽」都表示,整體來說,定居台灣的感覺「比當旅客時更好」。
香港人移民台灣,在生活方式的適應方面遇到的問題比移民到其他英語系國家小很多。
台大地理系副教授黃宗儀說,香港移民在台灣主要面對的挑戰是「適合香港人的工作很難找,薪水也很低。」
創業也存在失敗的風險──因為台灣經濟其實不好,就算用較低的成本開業,可能也無法賺到錢。加上與香港相比,台灣的法制化程度較低,香港人可能會覺得台灣公務機關的效率、透明度沒有香港好。